HI END 终极于想象

HI END 终极于想象

我久久思考着这样的问题:为什么人们对于HI END音响的认知,竟差异如此之大?

有我这样的经历,到我这样的岁数,我已经对一切争辩淡然了。

然而,这不妨碍从一个过来人的眼光来看HI END。

如若执着于器材本身,只会永远困惑和迷茫;但如果返回到音乐本身,事情就豁然贯通了。

既然不同的人被不同的音乐所感动,同时也无法感动于他不感兴趣的音乐;那么一样的道理,就是从器材方面,不同的人被不同的器材感动,就是理有固然的了。

其实,人类的认知并不是机械地,正确地复制,而是一种综合和扭曲,在每个人头脑中形成新的东西。

在非强制状态下,这个过程每个人当然都是自我的体验,所谓"如鱼饮水冷暖自知",此之谓也。

也因此每个人的音乐观,音响美学,能够沟通的层次是相对的,终极境界无法沟通,午夜独处,孤独倒反而是正常的。

在别人看也许不是这样。但至少在今天在我看,音乐和HI END音响给人提供的不仅是满足更是缺憾;然而正是这种适宜的缺憾,给体验者留下了巨大的私人想象空间。

放在中国传统文化,这就叫"留白"。

大观园雅集赏荷,湘云说若是在她家,便立刻上船了;黛玉冷冷道,"事若求全何所益",只这样就也罢了。

我想和憨憨的湘云比,早熟敏感,身世飘零的黛玉,更能体味"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饮"。若是到了卢浮宫,肯定更欣赏《米罗的维纳斯》而不是《自由领导人民》罢。

因此,那种矜奇弄怪的商业秀,喧嚣的展览人潮,实在与我理解的HI END境界相去甚远;板桥云,"门前仆从雄如虎,陌上旌旗去似龙,一朝势落成春梦。倒不如蓬门僻巷,教几个小小蒙童"。维特根斯坦不亦然乎?

故众人捧场,不如二三知己深谈,二三知己又终不能代替一人独处。

盖微妙处,只可会心体味,则酒不如茶;苦中之甘,疵中之趣,引人入胜处。

人生苦短。到了哲学层次的私人追求,更何必斤斤于所见不同。

解人自解,不解者亦奈何不得。这就是作为商业的HI END,作为私人癖好的HI END和作为文化的HI END之不同。

还是少些争论,多些自我的体味和想象吧。